8/30/2007

Art Deco

有關‘城市歷史記憶’的報道層出不窮,研究北京、上海、廣州和香港這些地方的城市文學也俯首皆是,唯獨澳門這個文化底蘊頗為豐厚的地方,研究她文化特色、歷史遺跡、文學源流的人卻很少。加上近年來國際資本的直接投資和改造,澳門原本就未被發掘和保護的文化資產更加岌岌可危。幾百年開埠殖民生活和回歸十年來的追根溯源已將部分人的記憶改寫,突如其來的全球資本在小城的瘋狂運作又將改造無數人的命運,這些飄蕩的記憶和現實金錢的沖擊在小城裡會交織出怎樣的命運?

Art(藝術)和Deco(裝飾)指‘工藝美術’。它產生的背景是十九世紀中期英國進入‘自由資本主義後’階段。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試圖利用道德回歸來抗衡和反思工業化的物質城市。這一美學思想體現在建築裝飾學上即為Art Deco的雛形。這裡且不談這一風格的演變與發展,就這一種美學思想而言,如果能秉承其中的精髓,並用這種思維去保護我們生長生活的城市,卻不失為一個好的嘗試。

香港人的想法中大概一直有‘大香港,小澳門’的概念,直至近年隨著澳門博彩業開放,引來龐大國際資本後,一些國際品牌寧可選擇落腳澳門,香港人才感覺到‘購物天堂’的稱號受到些許威脅。就在香港或世界對澳門開始刮目相看的時候,澳門卻絲毫不應該得以沾沾自喜,這種外界的認可是對國際資本的仰慕,是對美式管理下的吊車、混凝土堆積出來新城市投放的眼光,而不是小城、小城的文化、小城生活的人有任何好感,更談不上眷戀。一個光有軀殼的城市,吸引世界的目光只是暫時的,要保持她的魅力,需要挖掘她的內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