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孩子在功課本上胡亂塗鴉,我批評了他。他低頭默不作聲,對奶奶的話不理不睬,顯然是在生悶氣。奶奶看著小孫子較真的勁忍不住笑了,這反倒激起孩子逆反的情緒,孩子抽泣起來,開始醞釀情緒的大爆發。
我把孩子抱入房間,沒開燈,讓他坐在窗前,看看天空。黑暗中,我們沉默了一會,我竟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體會到的卻是天空的廣漠。大概集中於身上的光線才膨脹出自我,被光環照耀的人不會懂得‘放下’。孩子指了指天空上的小星星。我有了講故事的沖動:
蝴蝶和雄鷹本是近鄰。他們小的時候經常在一起玩,一起練習飛行。雄鷹志在遠方,每天都堅持練習飛行,雖然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它看看遼闊的天空,還會重新鼓起勇氣再次起飛。蝴蝶起飛時失敗過一次後,便耿耿於懷,不願意再飛到高處,整天在地面上五顏六色的花叢裡游蕩。幾年過後,所以,雄鷹得以展翅,穿越高山峻嶺,飛遍大江南北;而心胸狹窄的蝴蝶呢,每天只能在附近走走看看,在花叢中度日。
講過故事後,我讓孩子選擇,“你喜歡做雄鷹還是蝴蝶?”孩子直言喜歡心胸狹窄的蝴蝶。這是他在生氣後最直接的想法,我沒有再就蝴蝶和雄鷹孰是孰非發表意見,畢竟這樣的問題不設統一答案,孩子的看法也會隨著他逐漸長大慢慢會有所不同的。
故事的治愈力是神奇的,孩子忘記了大哭大鬧的想法,愉快地接受我的邀請,與我一起去公園裡散步。
1 則留言:
可以到公園玩, 當然不再生氣啦.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