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
聂鲁达 (智利)
我只能扮演悲劇角色。
… …旅人自问,
是不是浪费了光阴
把路推至更远处
却又回到原来的起点悲叹
回来耗掉一份故我,
回来再度告别,
再起程。
我站在明城牆的一角,腳下是巴掌似的梧桐樹葉,玄武湖的景色一收眼底。城牆腳看門的老漢依著椅子上睡著了,頭埋進厚厚的棉衣,腿搭在城牆垛口,和雞鳴寺看門的老太太一個睡姿,不過她的腿落在了寺廟台階上。陽光明媚得有些撩人,一個老外在城牆上的石凳上翹著二郎腿,享受陽光浴,他的金發女友斜坐在城牆垛口,望著湖面,一幅“美人靠”畫。湖邊,一對中國新人在照實景婚紗照,一陣風吹得反光板東搖西晃,攝影師忙不過來,穿著白色婚紗的新娘子便一手托起白板,一面翹首弄姿。這一中一西的互動效果夠“雷”的。就像在溫暖的快速列車頭等艙裡,人人在看碟片、聽音樂、憧憬咖啡香的時候,突然聞到一陣香辣牛肉面的味道,轉頭看時,一位穿著厚棉襖的“雷”人正端著泡面吃得滿頭大汗,連前面的小桌板都忘記放下。一如公共汽車上的學生情侶,一邊吃著茶葉蛋,一邊旁若無人的卿卿我我,發表“雷”的青春告白。所有的場景如同一幕幕的戲,而我在戲外。
這是我第一次站在明城牆上,卻有種熟悉的陌生感。想起來了,這是《求求你,表揚我》的一個拍攝場景。就是在這裡的一個石凳上,女孩向編輯哭訴了她的經歷。電影的晦澀沒表述清楚,伏筆弱了點,連電影的體裁(言情?懸念?偵探?)都一直搖擺不定。主人公第一人稱的敘述在一開始還挺吸引人的,一如CD面上印有毛主席頭像的獎狀引人注意,可敘述展開後,CD播放後,便是失望了:女孩的幾句話,一些眼淚,村民的執著,能構成一些內心的掙扎,可結局主人公那種奧德塞似的流浪有些莫名其妙,過於脆弱,體現不出成年人的成熟。那段戲,對話不記得了,覺得場景很美,原來是在這裡拍的。
於是,也站上了石凳,視野挺好的,整個城市在眼前舖展開來,地平線也弓起了身子,像等待著什麼,更像要告別什麼。把剛買的《鬼子來了》放在明城牆的一垛,兩者都和這座城市建立了關係,前者透過視覺語言諷刺了歷史,後者以建築沉默的方式證明了歷史。興許我站的這塊石頭上就屠染過血的痕跡,青石上的刻字定格了那段修築的血汗歷史。這點聯想只稍微在內心翻騰了一下,打眼前飛過的喜鵲,掛在梧桐樹枝上的風箏和坐在石凳上拍拖的情侶,帶來的信息是,光陰是要浪費掉的。這種想法真可怕,比《蝴蝶夢》中曼陀林莊園一簇簇紅得滴血的石竹花更讓人驚心。畢竟,後者的哥特式恐怖讓人一眼就看得出來。
大概是來之前在雞鳴寺拜了佛的緣故,心中有了“彌勒佛”和“文殊菩薩”後,心境雖是此起彼伏的,表面上倒也平和。只是有點納悶兒,佛寺中怎麼會放道教的“福祿壽”三星的雕像,不過信男善女倒是歡喜得一股腦地全都拜了。在上香者緊閉雙眼三叩拜的旁邊,香爐的不遠處,一位尼姑護操著深重的東北口音打著磁卡電話,一邊說著還甜美地笑著,那大概是新年的問候,這可是二零零九年的第二天。可就在前一天,購書填資料的時候還將日期寫成了二零零八年一月一日。有時“八”和“九”的差別,竟然會是三百六十五天;零八的一月一日早已屬於“告別”的日子,而我的潛意識還在拒絕告別過去。
寺裡的圖書館引起了我的注意,幾個尼姑坐在那裡一邊看書一邊閒聊,對我推門而入沒有投來異樣的目光,又接著繼續她們的話題。只聽到“報告班長”的一句話,大概佛訓也像軍訓一樣,要透過人管人的方式傳遞理念。游覽了一下書架,除了各類佛經外,還有中國哲學史,西文哲學史等一些史學和哲學書,唯獨不見小說類書籍。這讓我逃之夭夭,逃到了這座近在咫尺的明城牆,卻依然放松不下來。
***
“告別”這個字眼像個taboo。就像大學時期室友放的Guns and Roses,每聽到 Something's changing' inside you! Don't you cry tongiht就恍惚。
聂鲁达 (智利)
我只能扮演悲劇角色。
… …旅人自问,
是不是浪费了光阴
把路推至更远处
却又回到原来的起点悲叹
回来耗掉一份故我,
回来再度告别,
再起程。
我站在明城牆的一角,腳下是巴掌似的梧桐樹葉,玄武湖的景色一收眼底。城牆腳看門的老漢依著椅子上睡著了,頭埋進厚厚的棉衣,腿搭在城牆垛口,和雞鳴寺看門的老太太一個睡姿,不過她的腿落在了寺廟台階上。陽光明媚得有些撩人,一個老外在城牆上的石凳上翹著二郎腿,享受陽光浴,他的金發女友斜坐在城牆垛口,望著湖面,一幅“美人靠”畫。湖邊,一對中國新人在照實景婚紗照,一陣風吹得反光板東搖西晃,攝影師忙不過來,穿著白色婚紗的新娘子便一手托起白板,一面翹首弄姿。這一中一西的互動效果夠“雷”的。就像在溫暖的快速列車頭等艙裡,人人在看碟片、聽音樂、憧憬咖啡香的時候,突然聞到一陣香辣牛肉面的味道,轉頭看時,一位穿著厚棉襖的“雷”人正端著泡面吃得滿頭大汗,連前面的小桌板都忘記放下。一如公共汽車上的學生情侶,一邊吃著茶葉蛋,一邊旁若無人的卿卿我我,發表“雷”的青春告白。所有的場景如同一幕幕的戲,而我在戲外。
這是我第一次站在明城牆上,卻有種熟悉的陌生感。想起來了,這是《求求你,表揚我》的一個拍攝場景。就是在這裡的一個石凳上,女孩向編輯哭訴了她的經歷。電影的晦澀沒表述清楚,伏筆弱了點,連電影的體裁(言情?懸念?偵探?)都一直搖擺不定。主人公第一人稱的敘述在一開始還挺吸引人的,一如CD面上印有毛主席頭像的獎狀引人注意,可敘述展開後,CD播放後,便是失望了:女孩的幾句話,一些眼淚,村民的執著,能構成一些內心的掙扎,可結局主人公那種奧德塞似的流浪有些莫名其妙,過於脆弱,體現不出成年人的成熟。那段戲,對話不記得了,覺得場景很美,原來是在這裡拍的。
於是,也站上了石凳,視野挺好的,整個城市在眼前舖展開來,地平線也弓起了身子,像等待著什麼,更像要告別什麼。把剛買的《鬼子來了》放在明城牆的一垛,兩者都和這座城市建立了關係,前者透過視覺語言諷刺了歷史,後者以建築沉默的方式證明了歷史。興許我站的這塊石頭上就屠染過血的痕跡,青石上的刻字定格了那段修築的血汗歷史。這點聯想只稍微在內心翻騰了一下,打眼前飛過的喜鵲,掛在梧桐樹枝上的風箏和坐在石凳上拍拖的情侶,帶來的信息是,光陰是要浪費掉的。這種想法真可怕,比《蝴蝶夢》中曼陀林莊園一簇簇紅得滴血的石竹花更讓人驚心。畢竟,後者的哥特式恐怖讓人一眼就看得出來。
大概是來之前在雞鳴寺拜了佛的緣故,心中有了“彌勒佛”和“文殊菩薩”後,心境雖是此起彼伏的,表面上倒也平和。只是有點納悶兒,佛寺中怎麼會放道教的“福祿壽”三星的雕像,不過信男善女倒是歡喜得一股腦地全都拜了。在上香者緊閉雙眼三叩拜的旁邊,香爐的不遠處,一位尼姑護操著深重的東北口音打著磁卡電話,一邊說著還甜美地笑著,那大概是新年的問候,這可是二零零九年的第二天。可就在前一天,購書填資料的時候還將日期寫成了二零零八年一月一日。有時“八”和“九”的差別,竟然會是三百六十五天;零八的一月一日早已屬於“告別”的日子,而我的潛意識還在拒絕告別過去。
寺裡的圖書館引起了我的注意,幾個尼姑坐在那裡一邊看書一邊閒聊,對我推門而入沒有投來異樣的目光,又接著繼續她們的話題。只聽到“報告班長”的一句話,大概佛訓也像軍訓一樣,要透過人管人的方式傳遞理念。游覽了一下書架,除了各類佛經外,還有中國哲學史,西文哲學史等一些史學和哲學書,唯獨不見小說類書籍。這讓我逃之夭夭,逃到了這座近在咫尺的明城牆,卻依然放松不下來。
***
“告別”這個字眼像個taboo。就像大學時期室友放的Guns and Roses,每聽到 Something's changing' inside you! Don't you cry tongiht就恍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