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孩子提前幾天已和媽媽約好,周六的晚上要和媽媽聊聊天,發些小牢騷。
在去陪孩子之前,媽媽先去洗澡,還在清洗頭髮之際,就聽到外邊的牢騷聲。
“每次洗澡的時間都比我長,洗得那麼白,難道要比北美洲的人還白嗎?”
(小傢伙還挺能聯想的)
“要是把臉上的三個痣也洗掉了,我就不認識媽媽了。”(好個小家伙,媽媽自己都不知道臉上有三顆痣。)
這聊天還沒開始呢,牢騷已經不老少了。
二
“媽媽,講個故事吧。就講小富蘭克林(加拿大童話故事中的小烏龜)探險螞蟻王國的故事吧。”
於是,把路易斯卡洛的愛麗絲換成小富蘭克林,一個故事框架基本成形。
孩子時不時會增加些情節,一會跳出個暴龍,小富蘭克林被踩在腳下......危在旦夕,
於是,借用盜夢空間的第一層夢空間解釋方法,將一切危險無可解決的情形歸成夢境。
孩子欣然接受。
偶爾孩子借勢爆出一兩句不知其意的對話,例如“你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可怎麼辦?”然後再問,什麼是“三長兩短”?可憐故事中的小富蘭克林,總是三番五次被置於死地,好在講故事的人不喜歡悲慘的結局,於是這只小烏龜總能奇蹟般地生存下來。
故事的模式,目前這個階段還是黑白、好壞、勝敗、涇渭分明。
總是想著要改改,總是覺得還沒到時候。
三
“媽媽,把這瓶水放在你這邊,另外一瓶水放在另外一邊。”孩子在幫忙整理車裡的水。
“謝謝你!”我習慣性地表揚他。
“這樣,騰出來的塑料袋就可以裝新買的玩具了,可以環保!”孩子繼續,說著把袋子放入我的包中。
“謝謝你,乖兒子!”我開心得直笑。
“媽媽,你不會變醜的!如果你生氣後兩個小時內又重新笑的話,就不會變醜的!”他忙不迭至地把話題扯到先前我對他生氣的事。
“真有你的,謝了!”我全盤接受他的恭維。
“但你要記住,如果不想變醜,就不要對我生氣喲!”他來勁了,還一臉委屈。
“你也要記得,如果不想讓媽媽變醜,就不要惹媽媽生氣!”
“我又不是故意的......”孩子開始耍賴皮了,還“哼”“哼”個不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