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倒也無妨,通常讀兩三遍便也照相機式的記下了,若是提問,橫豎也能說得出來。但隔上兩日再問孩子,孩子的“小記憶”便失靈,需從頭來過。如此一来,問題便出現了。要是純粹為了考試,以孩子式的學習方法加上突擊式複習倒也能過關,可這無益於孩子的學習。這個問題驅動著父母去想個萬全之計。曾經問過幾家中文小學,發現教學和考核模式大同小異,而且這種方法實施了很多年,就是給校方反映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況且學校也未必認同這種想法。這時候倒是父母支招的時候了。
於是,想了一個懶招,讓孩子用這些有一搭無一搭的詞造句,最好是一篇文章。剛開始用這個方法時,娃兒還有些抗拒,以各類藉口拒絕。這時,父母可以先開個頭,將那些詞與生活中發生的事,最好是與娃兒有關的事,造出一些句子,勾起娃兒的好奇心,知道原來語言有這樣讓人歡喜和悲傷的魅力。有時,娃兒造的句過于牽強,可以「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概括,雖不至於像虎媽一樣逼其再造,娃兒也明白做得不好。
逐漸地,短時間內開動腦筋,把這些詞用上,成了一個習慣。如這次的幾個詞,娃兒作道:“耶誕節的除夕,我們都呆在暖烘烘的家裡,圍坐在聖誕樹旁,聖誕樹上的燈光閃耀,這是多麼讓人羡慕的事情。然而不要忘記,在冰天雪地裡可能還忍饑受凍的乞丐需要人們關心。”雖然還有一兩處需要改善,比如“除夕”的用法,但總體而言,娃兒已經瞭解的詞的用法,而且還使用的“對比”的描述手法。更難能可貴的是,娃兒的口頭作文閃耀著善良。這絕對是值得鼓勵的,老媽給了一個擁抱。
於是,原來老大難的背詞解,現在變成了口頭作文練習,外加親子活動,一片歡聲笑語,好一種毛茸茸的現實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