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5/2006

飲茶(Yam Cha)

-解密澳門密碼系列之二

千萬不要被這飲茶的字面意義迷惑住哦。飲茶過程中,茶固然是要飲的,但重頭戲卻是在吃點心。這點心,既不是蘇杭那裡的小糕點,也不是充滿英倫風情的Spensar & Marks 餅干,而是經過包括蒸、煎、炸、煮等程序制作出的各類中式小吃。

這裡用中式小吃來形容點心,也不是恰如其分。在澳門的酒樓飲茶,暫不細看那些玲琅滿目的點心名,先從其中挑選出有各個地方特色的點心,已經不下十同幾種,比如北方煎餃子、京蔥煙肉包、上海燻魚、福州鮑片煨面、潮州粉果、越南扎肉湯河、泰式鳳爪、星洲沙貴刁、日式炸魚餅、葡汁焗海鮮飯等等。單看這些名字,便知點心的口味已從祖國的大江南北一直延伸到東南亞一帶,其中又融合了一些東瀛和葡西式的做法。這樣一來,飲茶很容易迎合各地游客的飲食習慣。所以,每逢有客從遠方來,我必會帶他們一道去飲茶。

來自東北的家人,習慣了東北飯館裡一大盆份量的飯菜,看著一籠籠迷你的點心,吃起來格外仔細,每樣都小嘗一點,細品一下。一開始,我還有些擔心這種招待方式會怠慢了家人,說不定會被誤解為在南方呆久了,連請客吃飯也變得小家子氣。但看到媽媽饒有興趣地看著點心,爸爸連酒也不顧得喝就起筷時,我的擔心自然蒸發掉了。媽媽每樣菜都試了一下,一邊吃還一邊研究點心的配料,不時轉頭與我閑聊一下家常。爸爸最喜歡吃的要算椒鹽魷魚絲了,一邊聊天一邊喝啤酒。據觀察,他是那天整個酒樓裡唯一喝啤酒吃點心的人。因為擔心酒樓午市沒有白酒,爸爸還特地在飲茶前准備了二兩白酒。本以為點心做不了下酒菜,沒料爸爸喝了二兩白酒後,去還嫌帶得太下,末了說下次帶上它三兩。笑得一旁的我樂不可支。

來自北京的老饕朋友,天南海北跑過了不知幾圈,對各大菜系的名菜如數家珍。以前總是倔強地強調澳門是個賭城,左想右想還是沒來。這次,借公出的機會來到小城,也給我做東找了個機會。剛在酒樓坐定,就抱怨整個人都變得“土”了,小城潮濕的空氣讓他身上的北京沙塵越發粘身了。喝了兩口香片,不知是茉莉花的清香有助於鎮靜情緒還是酒樓的空調消了汗,他開始談笑風生了。老饕的愛好,便是要吃最有特色、最地道的當地美食。想到在北京吃海鮮比較貴,於是我下單時多叫了一些海鮮類的點心,什麼蝦餃皇、菠菜帶子餃、瑤柱蘿卜糕、鯪魚球、魚肚滑雞扎,於是以海鮮命名的點心大致都叫了個遍。末了,他看茶單時,卻一直搖頭,“不好,不好”。這卻讓我犯糊塗了,是我叫的點心不夠好呢?還是他覺得來飲茶不好呢?這位老饕自己埋下頭,研究起那茶單了,然後一揮大筆勾了幾個小點。這裡的茶點是按配料和做法分成頂點、大點、中點和小點。頂點的價格最高,依次排下來,小點的價格在十元左右,所用的配料也相對簡單。見我一臉迷惑的樣子,老饕解釋道:看一個餐館的手藝,要看最常見的菜入手,比如說,我到一家川菜館,我只點魚香肉絲和麻婆豆腐兩樣菜,別看價格便宜,但做得好不容易。所謂美食出民間,我現在想試的就是小點中的蜜汁叉燒包、豉汁鳳爪、紅棗九層糕和鹹水角這些東西。不管老饕有多少美食心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只要老饕在這裡變成饞貓,就證明我帶他飲茶是來對了。那天的結果是,桌面一片狼藉。沒過幾天,在老饕個人博客裡多了介紹飲茶的文章。

來自江南的親戚,本身做的一手細膩的好菜,對烹飪的技術頗有心得。請他們吃飯,還真是有些犯難。對於他們而言,不飲長江水本身就會茶不思,飯不想和,況且澳門最近又犯鹹潮,茶都跟著一起鹹。江南人吃飯的講究讓我選擇餐館時舉棋不定。最後,還是放棄了葡式餐廳,決定聽一聽他們對飲茶的感覺。魚翅、葡萄酒、馬介休球、煎餃子下肚後,不知這些混在一起有了什麼化學作用,這些平時頗嚴肅的老人家也面露出笑意。這一關算又是過了。那一年過年回江南,親戚請我去吃飯,也做了一個魚翅,不過是紅燒魚翅。雖然也吃了,但紅燒的做法真是暴殄天物。
於是,帶訪客飲茶讓我過了一關又一關。無率是嘴刁成性的主,還是對吃頗講究的人,來到了我這裡,都喜歡上了飲茶,喜歡上了一邊吃點、一邊喝點、一邊聊點東西的感覺。而飲茶也逐漸變成了溝通感情的代名詞。每逢周末,就會約上三五好友或與同事上茶樓聊聊天、敘敘舊。想來也是,一群朋友吃飯,西餐廳太過安靜,街邊小店過於擁擠、自動餐又略過昂貴,性價比最好的不過是飲茶了。一坐可坐上幾個小時,一邊品著美食、一邊斟茶聊天,最後結帳時每個人不過四五十元錢,當然這是不包括魚翅時的價錢。這就是飲茶倍受歡迎的原因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