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2006

劉索拉說,從街上的流行,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性格。

澳門多的是小街小巷,要體會澳門的文化,融入這裡的街巷生活就對了。

今天利用中午吃飯的時候走了一趟羅利老街。早上看報紙的時候,看到羅利老街上一家名為Natural Tea House在賣以幾米童話為題材的禮品,有《地下鐵》盲女首飾盒,《向左走,向右走》主人公公仔的相框、水晶球,於是,童心大發,便利用中午的時候開始了一次奧德塞式的徒步旅行。一點鐘從辦公室出發,二點半之前要趕回辦公室。

剛好利用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好好體驗一下生活的熱情,於是在一點鐘整結束公式般工作時,就沖下了樓梯。從地圖上看,南灣大馬路到羅利老街剛好勾勒出澳門中區的輪廓。這一個來回,便是在澳門的中區走上兩圈了。來過澳門的人都知道,澳門的中區與北京的朝陽區雖然都是兩個城市的CBD,但兩者絕不可同日而語。單從直徑上看,澳門的中區也僅有從朝陽門地鐵站到東直門地鐵站那麼長。在北京時,做地鐵哪一站都去過,所以也大概知道某地的地理位置。但在澳門四十幾平方公裡的小地方,卻有很多地方跟本不曉得在哪裡。是沒有地鐵的原因嗎?從未想過用腳做城市的旅行工具,可來到澳門卻非用不可。做為步行者來講,在高達三十五度的潮濕空氣中行進,也需要一定的勇氣和體力。

沿著水坑尾街一直向上走,一路經過葡式風格建築的婆仔屋和塔石文藝中心。在交叉路口彷徨之際,看到了前面牆上的典型瓷磚路標,羅利老街到了。剛才一路的黃白建築,到這裡風格一轉,出現了許多現代風格的精品小店。回頭處,交叉口的斜坡的松苑面檔提醒我在那還能買到牛筋雲吞菜面。蘇式園林的盧廉若公園座落在這條街的路口,街的深處便是東南亞美食聚集的三盞燈。這視覺上的沖擊比心理上的落差來得快得多,走到街中後,才調整出心情去找詢NATUALTEAHOUS。文化局提出了建設“緩沖區”的概念,在歷史城區與現代城區之間興建“緩沖區域”發展一些相關的文化產業。如果這一概念變為現實,相信我的眼睛和心理的接受程度會逐漸驅同吧。

最後,還是沒有找到那家NATURALTEA HOUSE。想到辦公室裡的PENELOPE還堆在桌上等著翻譯,但急急地趕回去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