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2007

哥特式的聯想

歐洲中世紀後期11-13世紀哥特式建築盛行。從社會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由於這一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新興的富商開始追求與歐洲貴族同樣的奢華,因為不受世襲傳統與封建理念的束縛,他們給了藝術家更多發揮創意的空間,而藝術家的創意就在這一時期的主要藝術(建築,雕塑和繪畫)尤其是次要藝術(彩色玻璃窗,插畫,飾品)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一時期主要藝術作品融合了歐洲北方民族的藝術元素,取名哥特式藝術,首先從意大利興起,在法國發展到鼎盛,其極致的代表便是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和夏特爾大教堂。如果去巴黎聖母院的話,不要錯過欣賞中世紀藝術家的彩色玻璃窗,插畫和飾品。

哥特式建築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垂直向上,高聳入雲的雙塔,它的意義耐人尋味,旨在加強與上帝的溝通,同時也代表了對上帝的敬畏。《舊約》中提到,上帝為了阻撓人們建成通天塔,就打亂了人們的語言,少了可以溝通的語言,通天塔最終未能建成。要再次建成通天塔,首先要解決人與人的溝通問題,這也構成歐洲藝術史上一個亙古不變的母題,在哥特式文學作品中也有體現。十幾歲的時候讀《簡愛》,總是小心翼翼地翻過瘋女人和閣樓那幾頁,權當視而不見。大學時候重讀《簡愛》,最好奇的便是瘋女人的身世和燒樓的情節,合上書本卻心有余悸。那時女生宿捨電著火,形容被燒過的房間就像《簡愛》中被瘋女人燒過的房子一樣,黑洞洞的陰森可怕。隨著生活閱歷的積累,學會與人物溝通的時候,才領悟夏洛特描寫這類哥特式瘋人、怪人的用意。正如建築中體現的思想,不要因為敬畏上帝而放棄與上帝的溝通,簡愛沒有因為瘋女人的種種阻撓而放棄愛情。而我也是在讀懂瘋女人後,才理解小說的精髓所在。

哥特式的藝術風格指的是“恐怖”與“浪漫”的結合體。《簡愛》結局篇中,羅切斯特與簡愛手挽手於花園中漫步的情節充滿著浪漫的情調。身邊就有這樣一對夫婦,於法國結緣,相戀至結婚。不幸的是妻子腿骨摔碎,行動不便,然而這對夫婦的生活依舊浪漫。體貼的丈夫帶著心愛的妻子遠赴法國,在南部普羅旺斯飛滿小蜜蜂的熏衣草農場裡,在異國農夫的祝福中,夕陽投下的 身影印上愛的標記,那個隱約可見的拐杖見證了屬於他們的飄香季節。妻子再次動手術前,兩人將再一次遠赴法國,呼吸不經意的浪漫,繼續譜寫他們的戀曲。
由哥特式建築說到小說,由恐怖說到浪漫,實際上想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的審美態度。無論是藝術家在建築中發揮的創造力,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對特定人物的理解,抑或是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都讓我重新審視態度與生存的問題,思考人與人之間溝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