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將‘自然’與‘治療’聯繫在一起:
那是一個朋友哥哥的故事。在我還是初中生的時候,一個好友跟我講了她哥哥的一個故事。她的哥哥在大學裡做班長,他班裡有個殘疾人,因為身體的缺陷經常鬧情緒。一次,她哥哥背著那個同學去了海邊,一起看海,一邊聊天。朋友模仿哥哥的語氣,‘你看,海多麼寬廣啊!海這麼寬廣,但比海更寬廣的是我們的心胸!’朋友的話逗得我笑個不停,但同時也留下的深刻的印象深。因為這個‘大海的故事’,她的哥哥成了我的偶像。
***
藍天,白雲和風
帶兒子參加了文化中心舉辦的一個兒童活動。活動的對象是四至六歲的兒童,教唱各國的民族歌曲。因為內容實在吸引人,雖然兒子只有三歲,我也給他報了名。孩子們在一個房間裡玩,父母可以另一個房間透過錄像觀察。兒子在一群孩子中個頭最小,動作也顯得稚嫩,時時跟不上節拍,通常一個節目過後他還在又唱又跳,成為場內唯一的‘拖後腿’。
孩子們在感受‘微風’,孩子們在沐浴‘海邊的風’,孩子們在領略‘龍卷風’的威力,在‘風’這個主題的遊戲裡,兒子的開心是看得出的。接下來的主題是‘游泳’,模仿青娃仰泳。看著前面幾個哥哥姐姐成功地游過‘水池’,兒子頗為著急。他從地上撿起一個枕頭,有模有樣地躺在地上,准備游過小水池。由於不得要領,他始終在原地打圈,急得他兩腳亂動一氣。教導員沒有太多的時間作個別輔導,兒子有些急躁,不得不站起身,再看另外一批哥哥姐姐的‘游泳’,然後再一次取過枕頭,試著再游。雖然在教導員的幫助下,慢慢地‘游’了一會,但由於個頭太小,腳力不夠,他未能成功地游過全程。孩子的沮喪擺在了臉上。
課間休息的時候,兒子的沮喪終於爆發,委屈地哭個不停。這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這個年齡的孩子做事要求完美,通過哭發洩一下情感屬於正常的反應。我沒有哄他,帶他去了露台,給他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陣。
待他略為平靜的時候,我讓他看看窗外的藍天和白雲。孩子要求回家,我同意了。但我們沒有立刻回家,我與兒子在文化中心外面的長椅上坐下了,一邊沐浴海風,一邊欣賞藍天白雲。沉默了一會兒,兒子自言自語,‘這是海邊的風’,說著還翹起小胳膊模仿剛才學的動作。‘那龍卷風又是什麼樣子的?’我接著他的話題問。‘就是這樣嘍!’兒子左搖右晃地轉了幾個圈,向我比劃著。我贊同地點點頭,‘那小青娃是怎麼游的?’兒子不作聲了。我試著讓他唱一首有關青娃的歌,他顯得有些勉強,轉身跑過一邊去看小鳥兒了。這應該就是問題症節所在了,看來他還需要時間調整心態。我沒有強迫孩子回去與哥哥姐姐一起玩,任他繼續追逐小鳥,觀察螞蟻,滿天空地尋找飛機。孩子很快恢復了狀態,有說有笑了:雖然他還表示不要去上課了,但也不經意地透露出他與哥哥姐姐玩的時候還是開心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