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中心將於本周末舉辦三場‘對話’工作坊,邀請了《萬象》顧問李歐梵教授和《號外》主編陳冠中先生就‘城市文化研究’舉辦講座。我曾在《萬象》雜志上看過這李教授的文章,對他調侃時尚的筆調,入世脫俗的文筆,看了之後有種暢快之感,所以很想聽一聽。
聽文化講座要買票,這有些奇怪,講座什麼時候變為商業文化的一場‘走秀’。先不論講座的內容如何,有的人一聽便產生反感。主辦單位似乎意識到了這一點,對有關文化團體實行了優惠,對‘文化中心之友’的成員也實行了半價優惠,一場講座的標價由四十元降為二十元。可是問題依舊存在,如果票已賣盡,還有人還想聽講座的話,豈不是連入場的資格都被剝奪了?我便屬於這種情形,最後一場與兩位文化人‘對話’的資格,被售票員的一句話擋住了,‘最後一場的票賣完了,你候補吧,有票時會通知!’看來,那張紙票才是與文化人對話的底氣。如果興趣突然所致,想聽聽他們的見解,在這所城市是沒什麼機會的。記得當年在北大聽講座的時候,當天在三角地看到消息後,就奔赴文史樓,雖然已經裡三層,外三層地坐滿了人,站滿了人,還總能找到一處地方聆聽;雖然看不清講者的面部,卻能聽到聲音,感覺到聽者的熱情和講者的喜悅。不知道這次在文化中心聽講座會是什麼感覺?是否應該把這個問題交給兩位文化人給解讀一下?
李歐梵教授的講題是cosmopolitanism, 被翻為‘世界主義’。一個詞一旦被貫有ism或‘主義’一詞,通常都會與哲學聯繫在一起。在維基百科中,中英文的解釋有出入,但關於詞源的解釋是一致的:這個詞語來源於希臘文cosmos(世界)+polis(城市,人民,市民),被古代哲學家採用,如斯多葛學派和犬儒學派,用之描述跨越國界的、對人類的博愛。這個論題與我研究的民俗學代表的民族主義是有些對立的。所以,我很想借這個機會,聽聽學者的聲音,或許會有助對自己課題的理解。
(待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