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家長通訊中,‘祝福我們的孩子’(Bless Our Children)系列(4)中,主題為‘用心與孩子聯繫,攜手伴他們成長’。澳大附小這一學年請澳門基督教青年會(YMCA)派駐兩名社工來協助學校教職員的工作。這個通訊是她們寫給家長的一封信,其中介紹了她們的工作範疇和理念。
在中國大陸以及我受教育的年代(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學校裡從來沒有過社工,所有問題(學習、生活、思想)都由班主任一手負責。待戴上紅領巾,之後成為共青團員,就由大隊輔導員負責思想教育工作。在醫院裡別說沒看到過社工,連醫生的態度都是愛理不理,所以從小我對醫院的印象就不太好。直到在香港電視劇裡看過社工後,她們經常給病人和家屬做心理輔導時,才略微對‘社工’有個模糊的概念。
直到收到孩子學校發下來的家長通訊,我才曉得學校也有社工,而且是基督教派來的駐校社工,這一點讓我覺得有些震撼。我這樣講,並非對宗教有任何偏見,只是與我的個人以歷有些出入:我屬於紅旗下長大的孩子,接受的是馬列主義(唯物主義)和毛澤東實事求事的思想。因為大學學習英語語言文學,所以對於基督教等神學的研究當做一門功課對待,也讀了《聖經》的新約和舊約。直到來到澳門後,才發現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思想融入了很多人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一個同事辦公桌前放著聖母像;一個同事結婚大禮時向天主禱告;很多同事在教堂舉辦婚禮;同事孩子要在出生後穿上白色洗禮服洗禮。這一切就發生在身邊,默默地感動著我。直到我看到家長通訊的一刻,我才感覺到,宗教正在開始融入我的生活。
社工在信中表示,“為學校的學生提供生活上的輔導,包括面談、小組活動、主題講座、工作坊和咨詢等,用心與孩子聯繫,攜手協作,與他們同喜、同嗔、同哭、同樂,彼此分享勉勵,讓他們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發揮!並祝家庭生活平安!天天喜樂!”這樣的語句對我來說,很新鮮也很親切,而且並不遙不可及,比起大而空泛的理論更能讓人接受。
3 則留言:
我不會將自己的思想綑綁在單一信仰上, 但認識宗教有助我的個人修養.
關於社工... 有機會跟你討論討論... 實在一言難盡.
嚴格來說, 毛主席也是被神化了, 在看那本紅色的小書時, 有沒有在讀聖經的感覺?
在讀毛選的時候,其實還很有意思。其中一些戰略思想,例如:‘敵追我逃,敵逃我追,敵疲我打,敵駐我擾。’,再配上一些實例,認真有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