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水”這一概念,我是在澳門才知道的。
小的時候愛吃麥芽糖,一有零錢就跑去賣糖的地方,眼巴巴地看著小販叮噹、叮噹地從整片的麥芽糖上敲下一小塊,然後就美美地舔上幾口,小心地用手絹包上,待回到家裡慢慢享用。迷戀程度就像現在兒子對棒棒糖的渴望,甚至他給老師的聖誕卡上畫的全都是棒棒糖。對他而言,這個顏色鮮艷又甜滋滋的糖是最好的聖誕禮物。
到北京上學,在同宿捨北京同學的介紹下,愛上了北京小吃“艾窩窩”和“驢打滾”,這些糯米甜品成了我在北京街頭巷尾追尋的小吃。那時,還接觸到美式“甜甜圈”,與同宿捨的朋友C和朋友A有過一次經典回憶。我們一起去王府井大街的美式甜品店,叫了三杯可樂和一個“甜甜圈”,大概“甜甜圈”的味道太好了,三個女學生喝光飲料後,將可樂杯裡的冰塊也咬得咯咯作響,在一起大笑。現在朋友C和朋友A都投身於電影界,不知是否還記得這個細節。那個似水的年華留下了許多這類的記憶。
來到澳門再次入鄉隨俗,喜歡上這裡的“糖水”。秋天這類乾燥的季節,就喝些‘木瓜雪耳糖水’,‘腐竹白果糖水’或者‘番薯糖水’這些清潤的糖水;冬天則多進補“喳喳”,“核桃糊”,“腰果糊”,“紅豆沙”,“黑芝麻”;夏天可以做“芒果西米露”,‘南瓜粟米露’,“綠荳沙”等清熱解毒的糖水。
一次,辦公室小餐廳的阿嬸用紫心番薯和紅皮番薯做了愛心‘番薯糖水’,邀請我們趁喝糖水的時間放松一下。糖水裡放了紅糖和姜,喝過後肚裡暖洋洋的。順便與阿嬸聊天,得知她的兒子考上了我的母校,說的時候她一臉的喜悅,而我也感染了那份喜悅,跟著一起笑。從那之後,每天早晨我都去小餐廳吃早餐,偶爾會聽到她提到一下北京,我覺得很溫暖。
1 則留言:
還有冰糖麥米糖水, 清潤養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