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都這麼多的消防車了,怎麼還買消防車?”孩子叉著腰,模仿我氣極敗壞時的話語和表情。他一面表演,一面向我投來討好的眼光。捕捉到我一絲笑意後,他便哈哈大笑起來。真夠狡猾的孩子。
今天早晨孩子不肯洗臉,爸爸以買消防車作誘惑,哄孩子洗臉。孩子乖乖洗了臉,而我卻對物質鼓勵讓孩子的做法頗為不滿,板著面孔說了以上那些話。孩子察覺到媽媽的情緒變化,就模仿演出了那場戲。
我於是適時地指出,洗臉是孩子正常生活起居要做的事情,無需任何物質鼓勵。孩子倒會審時度勢,接著我的話便說,“爸爸,不要再買消防車了,家裡的消防車已經夠多了。”他的一席話讓爸爸頗感動,連忙承諾不再以物質引誘孩子。但我心裡清楚得很,孩子也好,爸爸也好,都是“口是心非”:孩子口上講不要消防車,手裡緊握的還是消防車;爸爸縱有再多的承諾,依舊抵不過孩子再三的央求。
“是”也好,“非”也好,這兩人的一唱一喝倒是讓我的氣消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