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早去學校的食堂買咖啡,說好是堂食的,老板娘還是以外賣的形式包好交給我。待我看到時,咖啡已在紙杯裹,跳到嘴邊的話又縮回去了。這些話說出來,反倒影響了老板娘的判斷。顯然,她看到的是我這個人,沒留意我說的話,理所當然地認為面前這個人,會像往常一樣,不會選擇在食堂坐上一會的。這個弗洛依德式的錯誤在張女士身上也發生過。她的分析是,任何錯誤都是有緣由的。這種一廂情願的錯誤有時會導致些“無名之火”,其實所謂“無名”,倒是些不想搞清糾結的藉口罷了。記得小時候朗讀文章,碰到“花環”讀成了“花圈”,老師很納悶,沒提醒這個口誤,著我重讀兩遍,可重讀兩遍我依舊是把“花環”讀成了“花圈”,氣得老師指出了這個問題,毕竟两个词的概念相去甚远,送给活人的变成了献给死者的了。介紹朋友去一家咖啡館,每逢經過該街的時候,朋友都說看不到那家咖啡館。待我指出那是一種“不想去看”的心態後,朋友最後找到了那家咖啡館。一念之差,Freudian Slip.
1 則留言:
嗯~有时候别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也会惹起无名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