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2013

來自聖保羅的禮物



來自聖保羅的禮物。當時巴姓朋友還在澳門,從巴西文化書局訂書後讓他的家人由聖保羅寄出。我收到書的時候,他人已在鄭州,與太太在那裡體會中國的市民生活。他曾學習中醫,正是對中醫的熱愛,在過了不惑之年後又開始學習中文。在澳門學習期間,他總是做很多卡片,為了記住那些難字,他自己發明了一系列的“會意”和“象形”寫法,效果果然顯赫。他的太太葡萄牙人薄女士也同樣學中文,意為“藍蜜”的姓顯示了她的德國血統,果然,她在介紹自己姓的時候用的是德語發音。

 這個學年我在教課,因為課堂上經常就文化差異進行討論和比較,我們終成為朋友,課下經常”brainstorming“式地聊天。薄女士曾在 ”羽翼“出版社做過編輯,說起話來用詞精准恰當,探討問題從來談古論今,講到傳統時亦如數家珍,讓聽者十分信服。雖然巴姓朋友也善於表達,但巴葡中始終有些特定用法,讓人遭遇幽默之處時,未能達到痛快淋漓之感。薄女士的愛好與我相似,喜歡各類小故事,小歷史,小傳統,小習俗,甚至一些小禮物。有時我請她給我講講文學文章的理解,之後就此拋磚引玉,就一起聊起十字軍,修道院和阿豐索。有時話題扯得更遠,她講小時候讀小王子的故事,從小學英語的方法,她與老公在巴西的生活,他們一起造挪亞方舟和他們去西藏的經歷......每逢這種時候,我就耐心地聆聽,構想著各類畫面。每個美好的下午都是我急急地收場,必須在固定的時間趕回家陪伴孩子。

後來加入到我們下午時光的還有一位來自孔子班的C老師。C老師講話優美動聽是出了名的。一次聽王蒙先生的講座,C發問,王蒙老師末了不知道問題是什麼,藉口是聲音太讓人陶醉了。和她接觸過的人就知道,她說話辦事不急不躁,總是和顏悅色。我們一起包過餃子,一起煮過葡國餐,一起嘆過壽司下午茶。C老師教對外漢語,在語言使用上不經意地已經形成一套風格,句子結構和邏輯關係簡單明了,聲調抑揚頓挫,用詞形象暗具體。“那床單是薰衣草的顏色,讓人好想睡覺。”她一開口,巴姓夫婦就露出愜意的笑容,因為聽得很明白。這種潛意識的方式也成為她學習葡語的方法,雖然她只會有限的葡語,可只要她開口,必定是人物、時間地點、前因後果,清楚明了。這也解釋了我們之間,雖然或多或少有些語言隔閡,卻總能溝通無障礙。葡國餐那天,我們與巴姓夫婦一起學會了煮馬介休,燴魚。配著生蒜吃煮馬介休的方法讓我和C老師這兩個北方人登時有種家鄉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