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便去跪拜鬼斧神工集大成者西斯汀教堂,如果說廳內沒有一根支撐的柱子說明不了什麼,走近「創世紀」與「西斯汀聖母」這些藝術書籍大幅筆墨介绍的杰作,便最是受宠若惊的事了。而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繪畫之爭在此也成為千年后游人的美談。在我居住的小城一座仿建筑内的穹顶也喷画了创世纪,赝品的代价是,连人们审度的眼光也是廉价易消费的。
第三站會是佛羅倫薩的百花大教堂,紅色的八邊形環收束的穹頂如鯨骨裙,增加了這座文藝復興發祥地的女性色彩。如若丹布朗继续写隐修会的題材,這也可算個隱喻。
轉而再去水城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展開雙翼的雄獅,教堂內的鑲嵌畫,入口處失而復得的4座青銅馬像,希臘式十字形設計的外觀,內部拜占庭風格,無怪雨果盛贊其為世上最漂亮教堂。葡女作家索菲婭也贊譽過這座教堂,每每均逆流而進,由出口逆流而入。她在文章中寫,她匿於一家咖啡館觀察,雖然沒舉出哪家,從觀察的視角,塔樓所指方位,便也不難推斷那地兒。還要捕捉的便是這里的東方韻味,地理大發現前,作為東西文化的交匯點,也還會猶存質樸的交匯與碰撞。
下一站會是有「大理石山」美譽的米蘭大教堂,作為城市的象徵,教堂內一枚耶穌的血釘增添了其聖潔性。達芬奇專門設計了一個木質升降機來取送這枚釘子。
意大利的最后一站會是比薩教堂,教堂最頂端的觸動伽利略靈感的大吊燈尤在,比薩斜塔也見證過伽利略挑戰亞里士多德的自由落體運動。小時物理課必講的小故亊在當時的科學界掀起的可是一場挑戰權威的軒然大波。
了解意大利,了解歐洲文明,了解宗教,沿著教堂的軌跡脈絡便釐清了。即使皮毛點的知識和懵懂的認識便也好過走馬觀花式的影相式記憶。適逢聖誕時間,對基督教堂的仰拜之旅也多了份神聖色彩。想必與業已商業化的聖誕老人必是不同,例如傳統的葡國家庭就在家里布置擺設馬槽,三位東方聖人來宣布耶穌的誕生。一位葡國同事驕傲地解釋聖誕爱的概念,是晚必做曾經普羅大眾都吃得起的煮馬介休,以示沒有貧富階級文之分。這位同事為葡國貴族後裔,逢節慶時常穿戴些祖母遺傳下的洛可可風格的首飾,雖在澳門生活逾二十八載,葡國傳統禮儀依舊遵循不怠。
穿插些小城的氣象哈:澳門此刻已經是聖誕滿城,除了商家鋪天蓋地的裝飾外,市政在大街小巷上的裝飾外也讓人側目,卡通人物憨態可掬,頗有本地特色,究其根本,原是受日本現代文化影響,以減低現代人工作壓力。偏小城本地生活節奏並非劍拔弩張,這種應景便越發有迪斯尼樂園之感。值得留意的卻是各個大廈的裝飾,單看外部裝飾,便曉得哪兒里住了些外國人,葡國人和中國人。帶著這種想法,此行便又多了一個樂趣,觀顏察色。
行程下一站來到巴黎,在這場流動的盛宴中,教堂之行也算上一道主菜。加西莫多的鐘樓是必去的。這座「石頭交響樂」中間一層的玫瑰窗還保留著700年前的風貌,下層桃形拱門深嵌,上層獸形水漏傲視塞納河西堤島。
最後一站要去倫敦的西敏。莫內的霧中倫敦景像已經不再。藍天白云下的西敏被稱為榮譽的塔尖,聞名的詩人角增添了人文關懷,也成為文人朝聖的景觀。
先有了這點初步功課,也不枉十天身體力行的觀光。這點皮毛了解也算是一個起點,慢慢連成線,再拓成面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