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2007

La Dolce Vita (甜蜜生活)

甜蜜生活一詞用來形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意大利的生活,那是索菲婭•羅蘭和奧黛麗•赫本當紅的年代,她們主演的《羅馬假日》,《窈窕淑女》,《曾几何时》已是耳熟能詳的電影了。香港某電視台在做La Dolce Vita的節目,介紹在香港吃喝玩樂的潮流和時尚,不失為一部融入都市生活的指南,但與意大利沒有什麼關係。

我對意大利的文化認識始於她的名牌,有名的Gucci, Versace, Prada, Fendi, Armani, Missoni, Maxmara, D&G 品牌在北京秀水街頭曾隨處可見。對於假名牌,縱使仿造得惟妙惟肖,我仍興趣不大,一如Sex and City中Carrie購買Fendi的心情,當看到‘高貴’的假Fendi被胡亂地扔在車後箱的時候,購買已不再是個享受的過程,Carrie轉身就走,很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瀟灑。

對意大利的認識還離不開Godfather這部經典電影。看電影前我選擇了聽原聲碟。那是一個除夕夜,吉他旋律娓娓道來一個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淒美冷酷得讓人動容。《教父》講述的是意大利黑社會在美國發展的歷史,充滿‘人在江湖’的味道,其中,自始至終也貫穿了意大利人對家族、家庭和愛情的觀念。有人說‘意大利男人是世界男人的公敵’,意大利人除了浪漫,很懂得尊重女性,尊重母親,而這也正是女人最喜歡的兩樣特質。幾個月前去北京學習,在北海夜晚游船的時候,藝術學院的女孩用琵琶演繹了一曲Godfather, 雖然節奏聽著有些勉強,卻也足夠勾起我遙遠的回憶。

對意大利文化深一層的認識則來自她的飲食文化。從手指面包開始,已經開始體會這份精致了。一點胡蘿卜面包,一碟吞拿魚沙拉,濃味烤豬肋骨,黑椒海鮮意粉,風情萬種的比薩餅,就算不用紅酒搭配,只需一杯淡淡甜甜的礦泉水,都能吃得舒暢輕松。意大利餐廳採用的暖光,對色彩的層次布置以及獨到的光影效果,讓人感到一種帶有倦意的溫暖。我最喜歡的一道菜是吞拿魚沙拉中,通常會配上橄欖油和黑香草醋,將mix&match風格運用在飲食上,不僅創意十足,也很符合個人口味。難怪一位嫁給意大利的女性認為,意大利人從頭到胃口都精心地照料著。

在我認識的人中,T小姐很有意式風情。雖然T小姐不是意大利人,她的生活態度與品味卻很意式。T小姐已婚也有小朋友。面對瑣碎的家庭生活,T小姐懂得優雅對待,將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遍嚐芝士,遍試葡萄酒。她沒有甜美的笑容,沒人嬌人的身材,但眼神裡透出來那份自信和淡定從容的言吐,即使普通的衣衫也將她襯托得光彩照人。歲月在她身止轉化為成熟的魅力和生活的智慧。T小姐不談生活的甜美,也不談品味,與她在一起卻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和她對生活品味的追求。她的一句不經意的‘生活態度不要保守’,或許道出的就是她甜美生活的聖經。

甜蜜生活源自意大利,也充分在意大利文化中得以體現。但這種生活更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與情趣,即使沒有生活在意大利,生活依舊可以甜蜜,這種生活態度體現了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包容。有了這層領悟,就算是生活在澳門,也會覺得生活是甜蜜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