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廟這裡,貢院街與煙花巷只有一牆一河之隔。牆是石砖砌成的照壁,河即為秦淮河。牆河外的煙花巷佈滿徽派民間建築,其特色為‘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建得玲瓏有致,一眼望去也很整齊。現在建築保存得還很好,往昔的繁華與熱鬧已蕩然無存,有些‘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味道。兒子在書上看過黃鶴樓的照片,見到翹首長空的牆頭,便一味地將這些建築歸為‘黃鶴樓’,還不時地驚歎黃鶴樓的數量。
過了文源橋,來到牆河內的貢院街。此時,我已落橋,一邊與車夫聊天,一邊放慢了步伐。貢院街上的江南貢院是中国古代最科举考场,很多名人如郑板桥、唐伯虎、袁枚、吴敬梓、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和陈独秀等都是從這個考場走出來的。據說,殿試考為狀元、榜眼和探花的人會移步去前面的聚星亭裡與主考官聊聊,等待皇帝的冊封。車夫讓我猜猜聚星亭上的‘聚星’兩字,兩字皆為象形字,我估中了‘星’字。聚星亭前面便是孔廟,古時進這孔廟的程序很講究,孔廟前的正門牌坊只能進皇帝和狀元,兩個側面牌坊則分別進文、武官員。如今,封建王朝的規定已不復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走這道正門牌坊,它也顯不出特別之處了。車夫拉著兒子從這道門穿過,笑著祝福孩子以後成為一名狀元。
夫子廟這地,慢悠悠地走一圈,轉一轉,確有一番古時韻味。在烏衣巷和貢院街這些地方,能感受到于丹關於南京的評論,“可以領略魏晉風度,也可浸潤帝王之氣,每一腳踩下去都會驚動一段往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